2025年,智能眼镜市场,正处在一个有些矛盾的节点上,一方面,是研究机构给出的乐观预测,AI眼镜的全球出货量在2025年的年增长率预计将达到158%,总量达到510万台;但另一方面,对于需要把钱从口袋里掏出来的多数消费者来说,一副智能眼镜的价格不低,买回来到底能用来干什么,很多人还没完全想明白。
战火从国内烧到国外,竞争的维度却变了,如果说在国内比拼的是线上流量、技术迭代和价格,那么在越南,渠道覆盖和服务能力,成了新的胜负手。
工业智能化的链条,卡在了IT与OT的交界处,要让生产力向前一步,需要一座桥。在工博会上,曙光网络拿出了他们的方案,这个方案不是一个单一的产品,而是一套体系,由一个核心理念、一系列新产品和两项生态举措构成。这个方案的核心理念,被曙光网络定义为“算控安融合”。
从开放架构到共享数据,中科曙光这些行动的意义已超越了商业本身。它指向了一个更清晰的定位,在AI时代,一家核心企业的责任,不仅是成为某个技术环节的领先者,更是要成为整个产业生态的构建者,为全社会的数字化进程提供动力。
经过数年的调整,存储市场的行情似乎又回来了。那么,A股相关公司的这一轮上涨,究竟是跟着海外巨头“喝汤”的又一次周期性狂欢,还是这些公司自身的“赚钱能力”真的在发生某些实质性的变化呢?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中国显示面板行业在同一个细分领域——第8.6代OLED生产线的公开投资计划总额,已约达1500亿元。
一边是以优必选、智平方为代表的企业,正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技术进展投入实际的商业和工业场景;另一边则是冷劲松提出的,从更底层的智能材料入手,来重构机器人“身体”的设想。这两种不同的做法,都在探索中国具身智能的下一步。
一边是二级市场用资金投票,将公司股价推向顶峰;另一边却是公司管理层对外界最关切的产品迭代时间问题,选择不予明确回应。
这已不是水贝第一次传出黄金料商“出事”的消息,记者采访的多位从业者亦判断称,这大概率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美东时间9月10日,甲骨文公司因其云基础设施业务签订了大量新合同,给出了一个远超预期的业绩指引,股价一夜之间暴涨超过35%;这份业绩指引被市场解读为一个强烈的信号,即全球科技巨头对AI算力的需求远未见顶,相关的基础设施投入仍在加速。而光模块,正是这些算力基础设施中负责数据高速传输的核心器件,于是,大洋彼岸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在A股市场引发了一场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