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从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社会现代化的研究工作,并成为社会学界这一研究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90年代初,逐步转向对中国的社会结构的研究。著有描述中国改革处在十字路口的处境的《断裂》、《失衡》两书。
文章量 150阅读量 985221 订阅
转眼间20年的时间过去了。按说,20周年纪念,是个喜庆的日子。但不知怎么,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内心里却是一种伤感。是啊,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是一段正在远去的美好时光,它属于那个正在逝去的时代。
民粹主义重返舞台,肯定是精英主义出了问题。出了什么问题?从作为这一波民粹主义广泛抨击对象“建制派”一词中,也许可以找到大体的答案。
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有一种合理的社会结构,这是经济社会生活能够正常运作的基础。
破解“江山思维”是实现官民良性互动的关键。破解的思路在什么地方?我觉得是分享、共享的理念。
在改革和转型的过程中,会逐步形成一种既得利益格局,尤其是像我们这样渐进式的改革,就更容易形成既得利益格局了。这样的基本利益格局形成后就要求不要往前走了,要维持现状,希望把我们认为的所谓过渡型体制定型化,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体制,这个体制是最有利于利益最大化的混合型体制。这种情况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畸形化和经济社会问题的不断积累。现在我们遇到的问题可能不是中等收入陷阱,而是这样一个转型陷阱
公信力的丧失已经开始成为我们这个社会中一个越来越深的病灶。甚至我们可以说,现在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信力的丧失,而是意味着,我们这个社会在逐步失去将真相呈现给社会的能力
如果仅仅是继续过去的改革模式,20年后,我们有可能还会走回到今天。正因为如此,要真正有改革的再出发,就需要对原来的改革进行系统的反思,形成新的改革思路和设计
我们现在最需要警惕的既不是中等收入陷阱,也不是简单的改革停滞或倒退,尽管这两个问题也是存在而且需要加以关注的,我们现在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另一种可能性,即陷入转型陷井
乌坎用自己的实践,论证了在较为严峻的情况下用民主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这个事件具有促进中国社会走向民主化和社会长治久安的潜力
峰回路转。一度令有关方面陷入困境的乌坎事件,在经历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点之后,步入了良性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