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量 46阅读量 169848 订阅
经济增长理论应该关注潜在增长变化可能是非线性的,某些时间窗口可能是突变的。
地方政府和国有经济部门几乎掌控着一切驱动经济增长所必需的要素。因此微观投资回报率可以被轻易改变,使得信贷和投资得以按照权力的意志而配置。故此,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很难保持应有的有效性和独立性。
中国长期政策拐点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财政从扩张转向收敛。这是判断未来中国经济走向的逻辑节点,所有的推论将依此而展开。
应有计划地放松信贷配额制限制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自然地逐步释放资金供给和需求,经济将更可能被导向软着陆。
中国宏观政策的核心是财政,不是货币。货币实际是从属于财政的。因为中国货币创生的主体恰恰是政府经济活动的扩张。
市场化的手段开始刚性化,“一刀切”的手段复又上演。行政手段是可以把楼价打压下去的,只是不许买第二套、第三套房,这样的行政成本很高。
政府和企业的高储蓄促成了高投资,而高投资反转过来又进一步做高政府和企业的储蓄,这样走下去,中国的储蓄率还会越来越高,而消费率还会越来越小。
加息一再被延后,并非宏观决策者不清楚早已“负利率”的事实。而是中国地方府早已债台高筑,今年余额很可能迈上10万亿元的平台贷款,加息一个点,地方政府每年将为此多付出1000亿元利息。
一旦美国工业再造的战略布局完成,美国的全球领导型经济一旦重新恢复其“重构、创新和再投资”的活力,投资回报率上升,中国的泡沫就会到了头,到那时政府即便想稳也稳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