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显示,在境内战略投资强劲带动下,202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并购市场披露交易总额超过170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45%;同期交易数量延续过去两年半的稳步回升态势。其中,境内并购交易额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逾一倍。
8月21日,率先披露2025年中期报告的众安在线(6060.HK)早盘高开,截至收盘,股价上涨6.98%,收于20.08港元。支持股价走高的是,众安在线交出了一份总保费和归母净利润“双增”的业绩答卷。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众安在线实现总保费166.61亿元,同比增长9.30%。同时,得益于稳健的投资收益与数字银行业务扭亏,众安在线实现归母净利润达6.68亿元,较2024年同期提升1103.5%。
仅在上半年,就有超6400亿元新增保险资金进入股市。其中,一季度净流入3900亿元,二季度又净流入2500亿元。今年4月7日,受关税战影响,上证指数暴跌7.34%,此后行情一路震荡上行,也就是说,保险资金的加仓正好赶上了这一波上涨行情。而拉长时间看,这一波增量远超保险资金在过去几年的加仓规模。
经济观察报记者统计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10家银行系险企合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200.17亿元,同比增长12.38%;合计实现净利润96.21亿元,同比增长90.51%。
香港联交所最新股权披露信息显示,中国平安(601318.SH,2318.HK)和旗下资产管理公司平安资管分别增持了中国太保(601601.SH,2601.HK)H股股份,触发举牌线。
在阿里、京东的拍卖平台上,在北京、上海的产权交易所官网上,越来越多的保险股权被民营企业股东摆上“货架”。尽管经历数次延期、多次挂牌、频频降价,部分股权的意向购买方仍然寻而不得。在利率走低、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下,保险行业告别高速发展阶段,昔日手握保险公司股权的民营企业进退维谷——一方面,部分险企经营不善,难以为股东提供投资回报且急需补充资本金维持生存;另一方面,部分民营企业陷入困境,自身难保。
在已经披露偿付能力报告的险企中,有5家因综合风险评级处于偿付能力不达标状态。除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外,偿付能力报告中还披露了险企的保费收入、利润等业绩数据,让市场得以观察非上市险企的经营情况。经济观察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目前,仍有十几家险企未披露偿付能力报告。其中,瑞华健康保险因技术原因延期披露,而其他险企已经连续多个季度未披露偿付能力报告。
保险公司应当遵循公平竞争原则开展城市商业医疗险业务,持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水平,不得搞低价无序“内卷式”竞争,不得进行垄断性、排他性销售。不得违背商业保险经营原则,预先设定赔付率或设置基金池,不得对已签订的保险合同赔付条件进行当年调整。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将帅”。据经济观察报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已有超过50家险企的管理层出现变动。此番高管密集换防,映射出历经高速扩张的保险业向长期经营本质的理性回归——当传统增长模式动能衰竭、“报行合一”严规、利率下行通道与“利差损”隐忧构成三重负压,行业亟须探寻新增长极。身处转型漩涡的职业经理人,不得不在股东盈利诉求、监管合规底线与严峻市场现实构成的三角张力中前行。
根据几家大型险企的公告,此次调整后,普通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将下调至2%,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为1.75%,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为1.0%,对比前值各分别下降了50、25和50个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