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与资产管理部主任、资深记者 长期关注公私募基金、银行理财、资产配置、金融创新以及大资管背景下的一切人与事。新闻线索请联系:hxt082420@sina.com
文章量 863阅读量 9877095 订阅
随着市场行情爆发,ETF规模也实现了迅猛增长。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5年8月18日,全市场ETF总规模突破4.8万亿元,较2024年底激增1.04万亿元,增幅高达27.88%。 这一增长不仅刷新历史纪录,更折射出资本市场资金流向的深刻变革:机构资金大举入场,个人投资者跟风涌入,ETF正成为“长钱”配置的核心工具。
整体来看,在这波牛市行情中,百亿级明星基金经理的表现参差不齐。其中,有部分明星基金经理成功抓住了市场热点,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大幅跑赢市场平均水平;然而,也有一些明星基金经理的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甚至跑输了大盘。
招商基金明星基金经理翟相栋的离任引发市场关注。投资者首要关切的是,这名权益投资“悍将”卸任是否会影响招商优势企业混合基金的运作风格。与此同时,翟相栋的下一站去向也成为业内瞩目的焦点。
摩根基金与主代销渠道招商银行主动限制这只产品的首发规模,宣称“不造爆款”,但却成就了年内热门的FOF之一。
在A股市场量化投资的“刀光剑影”中,灵均投资的11年轨迹算得上一部浓缩的私募量化行业进化史。这家曾在市场服务和规模业绩方面跻身头部阵营的量化巨头,在2024年“2·19事件”后一度遭遇“滑铁卢”。 一年多后,《经济观察报》专访了灵均投资的核心人物蔡枚杰和马志宇。
展望下半年的投资机会,淡水泉认为,随着全球风险偏好回升及资金再平衡趋势显现,下半年市场乐观预期升温,重点布局在优质中国资产重估、优势产业全球化、科技自主可控等三大方向。
基金二季报密集披露,多数基金经理的调仓动作勾勒出一幅公募资金迁徙的图谱。 经济观察报记者在已披露二季报的400余只基金的整体情况来看,截至7月18日,公募产品整体盈利89.63亿元。 从二季报披露的持仓情况看,公募仓位正“腾笼换鸟”。
7月7日,随着沪深北交易所《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下称《细则》)正式实施,中国资本市场迎来程序化交易的强监管时代。 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到,《细则》实施之前,一名在沪上私募机构任职的程序员便根据公司合规要求修改了算法参数,原策略每秒报单400笔,现在最多30笔以内。
2025年上半程收官,此间,国内权益资产较为分化,小盘股表现突出。再看公募基金,主动权益基金业绩较好,小盘、成长风格基金表现更佳;被动权益基金中,港股主题基金收益率较高。 上半年的基金业绩榜,成为基金经理认知差异的检验场。
近期,发起式基金市场正演绎着截然不同的景象:一方面,清盘压力如影随形,一些发起式基金在“三年大考”面前败下阵来,无奈走向终止;另一方面,新的发起式基金在不断发行,公募机构仍在积极布局。 这种发行与清盘的强烈反差,正是发起式基金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身处的分化“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