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与资产管理部主任、资深记者 长期关注公私募基金、银行理财、资产配置、金融创新以及大资管背景下的一切人与事。新闻线索请联系:hxt082420@sina.com
文章量 867阅读量 9919197 订阅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最新公布的代销百强数据,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场非货基金保有规模历史性突破10万亿元,权益类基金规模同步攀升至5.14万亿元。 在这片繁华之下,一场关于渠道、产品与客户结构的深层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这名在熊市中“崛起”、管理规模曾超115亿元的明星基金经理,完成了一场从中小基金公司到行业头部的“跃迁”。 而他的“转场”,是宝盈基金近年来人才流失中的最新一例,也是基金行业人才从中小公司向头部集中的典型缩影之一。
2025年9月8日,华商基金旗下新基金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混合在发行首日即宣告售罄,提前近三周结束募集,并启动末日比例配售。这并不是个例。9月2日,招商均衡优选混合一日募超50亿元;8月初,摩根旗下FOF(基金中的基金)单日吸金27.52亿元。这些“日光基”背后,无一例外地站着一个共同的渠道巨头:招商银行。
这一切,似乎都在说明,资本正在用真金白银投票,回应着一个时代的命题:是否“芯片才是新时代的硬通货”?在这场新旧“股王”更迭的背后,是中国经济从消费主导向科技创新切换的宏大叙事,也是全球竞争力重构中,资本市场对未来话语权的一次重新定价。
随着市场行情爆发,ETF规模也实现了迅猛增长。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5年8月18日,全市场ETF总规模突破4.8万亿元,较2024年底激增1.04万亿元,增幅高达27.88%。 这一增长不仅刷新历史纪录,更折射出资本市场资金流向的深刻变革:机构资金大举入场,个人投资者跟风涌入,ETF正成为“长钱”配置的核心工具。
整体来看,在这波牛市行情中,百亿级明星基金经理的表现参差不齐。其中,有部分明星基金经理成功抓住了市场热点,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大幅跑赢市场平均水平;然而,也有一些明星基金经理的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甚至跑输了大盘。
招商基金明星基金经理翟相栋的离任引发市场关注。投资者首要关切的是,这名权益投资“悍将”卸任是否会影响招商优势企业混合基金的运作风格。与此同时,翟相栋的下一站去向也成为业内瞩目的焦点。
摩根基金与主代销渠道招商银行主动限制这只产品的首发规模,宣称“不造爆款”,但却成就了年内热门的FOF之一。
在A股市场量化投资的“刀光剑影”中,灵均投资的11年轨迹算得上一部浓缩的私募量化行业进化史。这家曾在市场服务和规模业绩方面跻身头部阵营的量化巨头,在2024年“2·19事件”后一度遭遇“滑铁卢”。 一年多后,《经济观察报》专访了灵均投资的核心人物蔡枚杰和马志宇。
展望下半年的投资机会,淡水泉认为,随着全球风险偏好回升及资金再平衡趋势显现,下半年市场乐观预期升温,重点布局在优质中国资产重估、优势产业全球化、科技自主可控等三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