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领军公司开始All in投入,另一面是资本方开始陷入技术怀疑论。如今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问题是:人形机器人的2025年,到底是泡沫的最后狂欢,还是一个关键转折点的到来?
在中国,微软的一家外包公司宣布停止中国区运营,裁撤约2000人团队,由此引发了“微软是否要退出中国”的疑问。
很显然,马斯克在过去几个月试图推动的“CEO政府”模式,不仅是越界,一定程度上这比登陆火星还要不切实际。
从近期的AI搜索大战更是能够鲜明反映出中国市场在应用侧的进击。如果需求端对AI的决心是如此之大,那么则意味着英伟达的“token生意”其实才刚刚开始。也正因如此,黄仁勋的“token经济学”故事想要成立,关键可能还在中国市场。
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从制度上保障企业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承担重大科技项目”。
AI(人工智能)的“iPhone时刻”有没有来不知道,但从中国市场目前的情况来看,AI的“微信时刻”至少已经来了。
从开年的TikTok在美被封禁到后来的DeepSeek爆火,当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公司被迫架上“战车”,对这些公司本身的发展来说,真的是件好事吗?
2025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不确定性的进一步加强,我们或许是时候重新思考田忌赛马的故事了——不要只记得用短板去竞争而轻视了自己的长项。
虽然2024年被称为AI手机元年,但直到今年,这一方向始终处于“行业热,市场冷”的阶段。消费者不愿意为此买单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AI发展其实还远未到此前市场预计的iPhone时刻。
谁也没想到,关于AI的新可能性居然会出现在一家中国的量化投资机构上。哪怕现在DeepSeek-V3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幻觉”——比如在回答的时候认为自己是ChatGPT,但没有人会否认,在保证同样性能却大幅降低成本这件事情上,它确实成功了。